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China 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联系热线:010-64693287 / 010-64693285

《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专题交流会总结

  • 作者:
  • 中国暖通空调网
  • 发布时间:
  • 2016-11-28

时   间:2016年11月10日13:30-17:00
主持人: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暖通专业总工   张建忠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由世俊
地   点:海南碧桂园金沙滩温泉酒店B1爱尔兰厅


       本次专题交流会上,东南大学教授殷勇高博士、中原工学院副教授郑慧凡博士(派代表)、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秀娟高工、清华大学李叶茂博士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昕宇博士(李博佳博士代作报告)、天津大学郑万冬博士等6位来自科研、设计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李颖工程师作了企业技术报告。专题会参会人员多达90人。讨论热烈,会议交流气氛良好。
       1、东南大学殷勇高教授的《太阳能的高效捕集及在建筑中的复合利用技术》报告,提出了一种采用无涂层的集热管,纳米流体直接作为吸热工质的太阳能中温集热新方法,提高了集热效率和聚光集热管的温度均匀性。报告给出了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复合热源空调供热、太阳能光伏/光热—体化热电联供、太阳能光伏/光热—体化热泵供热(LCPV/T-HP)、太阳能驱动吸收式热泵技术、太阳能驱动吸收式土壤源热泵系统、太阳能驱动溶液除湿与辐射供冷一体化空调系统等多种主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方案,部分投入实际应用,并取得显著节能效果。
       2、中原工学院郑慧凡副教授的《基于住宅建筑的太阳能跨季节蓄能系统性能分析》报告,介绍了一种将传统太阳能供暖系统与跨季节蓄能系统结合的采暖系统形式。针对一栋200㎡住宅,研究计算得到太阳能跨季节蓄能供暖系统在哈尔滨、长春、郑州、南京和福州五个地区的太阳能保证率达到75%以上(哈尔滨、长春),最高可达94%(南京等地);与传统太阳能供暖系统相比,该系统的太阳保证率能提高21%以上,最高可达40%。
       3、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祝秀娟高工的《太阳能季节性土壤蓄热供暖技术探讨》报告,提出了一种利用岩土体作为蓄热体(采用地埋管方式蓄热、释热)的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方案,并结合北京某保障性住房项目,设计了相应的跨季节蓄热采暖系统。该方案可将保障房采暖费从30元/㎡/年降至24.6元/㎡/年,降低幅度约18%。大家通过讨论交流认为,该方法实施的主要困难是岩土体蓄热区与周围岩土体的隔热措施,另外在目前条件下,该方案造价高,综合经济性差。
       4、清华大学李叶茂博士生《钢铁厂低品位工业余热供热案例分析》报告,通过调研分析,指出钢铁厂高炉冷却循环水、高炉充渣水以及余热发电冷却塔循环水是钢铁企业中热量较大、分布较集中、回收难度较低的三种余热资源,给出了单位钢产量对应的余热量表,提出了津西钢厂余热利用供热方案,节能效果显著。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张昕宇博士《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在超低能耗建筑中的应用》报告,对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应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和计算,在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的同时,实现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项目,通过采用低温热源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建筑夏季太阳能保证率达0.76,冬季保证率达0.38,夏季制冷工况下系统COP可达0.32。
       6、天津大学郑万冬博士《太阳能-燃气互补供热系统优化设计》报告,提出四种太阳能-燃气互补供热系统设计方案,对比分析了各个系统的优缺点;给出了全国主要城市应用太阳能-燃气互补供热系统的集热器最佳安装倾角;使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耦合费用年值、天然气耗量和二氧化碳减排量三个单目标函数,建立综合优化设计目标函数,给出设计方法与选型软件;在银川市设计搭建了太阳能-燃气互补供热系统实验系统,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及计算。
       7、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李颖《空调节能及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报告,报告从冰蓄冷空调技术原理、设计与应用、水蓄冷空调技术原理、设计与应用、地(水)源热泵空调技术原理、设计与应用、变风量低温送风技术、模块化系统集成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机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六个方面展开。
       通过交流,大家提高了对太阳能建筑应用的认识:
       1、推广太阳能利用,是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的重要技术方向之一;
       2、通过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太阳能集热效率,是提高太阳能利用水平、提高太阳能系统高经济性的关键;
       3、蓄热技术、能源互补方案、低温采暖技术、热电联供、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等开发与应用,可不断提高太阳能应用面与太阳能利用效率;
       4、太阳能应用方案应经技术、节能、经济综合比选确定;
       5、工业余热利用有很大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