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8年10月26日8:30-12:00
主持人:陈焰华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张子平 河北工程大学教授
地 点:三门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层 陕州厅
2018年10月26日上午,《地源热泵技术及工程应用》专题交流会在河南三门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层陕州厅顺利召开。共有8位专家和1位企业代表进行了报告发言,会场高峰时参会人数达到100多人。
地源热泵是跨专业、跨学科的影响因素众多的复杂技术系统,我们的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开始关注到从建筑物负荷计算分析、地上地下换热的耦合、高性能地下换热器和换热方式及高效换热措施、精细化的设计方法,到基于能效提升的多能互补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组合形式,都有利于深化地源热泵系统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及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发挥地源热泵的技术特色,提高系统综合能效,促进地源热泵技术的科学应用和规范化发展。
土壤热物性是地埋管换热器设计和优化运行的基础性数据,对土壤热物性测试方法和预测模型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蔡珊珊副教授做了《渗流影响下的全尺度传热及基于介观方法的关键热物性探究》的报告,通过构建一种考虑地下水渗流影响的全时间尺度模型和一种结合土壤微结构参数的介观传热模型,对土壤关键热物性进行预测。
湖南大学陈友明《竖直地埋管热泵系统参数化设计与逐时模拟的快速计算方法》的报告,提出并模拟验证了地埋管换热器新的热响应因子 d -函数,通过d-函数 + FFT组合计算对竖直地埋管换热器进行优化设计和长期能效性能模拟评估,大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
地埋管换热器高效换热是地源热泵系统稳定、安全、节能运行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大规模的地下换热系统,换热能效提升尤为重要。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於仲义做了题为《地埋管换热能效提升技术路径》的报告,通过定义地埋管换热能效的指标参数,对地埋管换热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地埋管换热器能效提升的技术措施,并用于指导工程实践,节能效果良好。
在地源热泵系统实际应用中,由于建筑负荷特性以及地域的差异性,往往需要解决好土壤的热平衡问题。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山东省建筑设计院李向东总工做了《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及工程应用》的报告,围绕解决土壤热平衡的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要点,提出地源热泵系统复合形式(在南方地区地源热泵主要和冷水机组、冰蓄冷、水蓄冷、能源塔、热回收系统进行复合,在北方地区地源热泵主要与太阳能、锅炉、市政热网、空气源热泵进行复合),可保证系统长期高效运行。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伍小亭总工做了《如何提高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以集中式地源热泵系统》的报告,从长期可靠性、节能环保性与经济性的角度,定义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概念,从负荷分析、源侧研究、系统与参数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方法的8个关键的技术措施,可使得地源热泵系统能效得到有效提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倪龙教授作了做了题为《地表水源热泵多排螺旋盘管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的报告,针对地表水体中新型的多排螺旋盘管换热器换热性能问题,搭建了多排螺旋盘管换热器性能实验台,研究了地表水流动和盘管间距对多排螺旋盘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换热和压降计算公式。
清华大学吕伟华博士《不同地区利用浅表层地热能进行新风处理的节能潜力研究》的报告,针对浅表层地热能与室外空气的换热温差特性,提出采用地埋管换热器制取低品位的冷热水直接用于新风预冷预热处理的技术方案,并以办公建筑用为例,论述了该新风预处理方式在不同气候地区应用的节能潜力。
青岛理工大学胡松涛教授《以毛细管网为前端换热器的闭式海水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的报告,以一个500m2的海水源热泵系统示范工程为例,介绍了第二代毛细管海水源热泵的优势和实测效果,并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测试分析了毛细管网海水源热泵在冬季、夏季工况下的换热效果(单位面积换热量、单位体积换热量、平均换热系数)及系统能效,并对毛细管换热器的阻力特性也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的任文强在题为《水源多联机的设计与应用》的发言中,对日立水源多联机的产品优势、设计应用、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次交流会,我们感受到行业关注的问题更全面,视野更开阔了,在充分运用国际前沿的研究手段的基本上,研究模型的建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全面,更符合或接近实际研究对象的要素和特性,通过计算方法的比选和优化在提高模型模拟精确度的情况下,简化计算模型,提高计算速度。